这类机器人装机量连续九年居世界首位!
发布时间:
2023-07-21
装机量9年居首位,增速不断刷新
装机量9年居首位,增速不断刷新
在最近举行的2023“机器人+”大会上,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汪宏向与会者介绍了令人瞩目的数据。2022年,中国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44.3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更是突破了645.8万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工业机器人装机量超过了全球总量的50%,连续九年位居世界首位。
陈丹,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副秘书长,也在会上分享了相关信息。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目前正处于第二轮高速增长期,近十年来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年均增速为12%,而中国市场增速高达28%,是全球增速的2倍以上。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工业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升级换代和跨越发展的窗口期。
自2016年起,中国工业机器人累计销量就一直位列世界第一,其发展速度堪称史无前例。仅在202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就达到了25.6万台,同比增长高达49.5%,势头强劲。据调研机构预测,2022年至203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可望达到27%。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2年间,我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已从17.5%提升至35.5%。尽管国产工业机器人已有长足进步,但仍然不足四成,外资品牌工业机器人份额仍占六成以上。而且,国产品牌主要集中在小型工业机器人领域,对于技术和品质要求更高的大型工业机器人,外资品牌的优势地位依然存在。甚至在小型工业机器人领域,国产设备的性能、精度和耐用性等技术水平,与外资品牌仍存在一定差距。
在许多制造业部门,工业机器人的渗透率仍然较低,因此国产品牌工业机器人有许多方面的渗透机会。特别是在一些新兴领域,国产工业机器人可以成为突破口。例如,在工业机器人分支的协作机器人领域发力。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协作机器人具有安全、易用、灵活等特点。特别是在柔性操作要求较高的领域,由于仍然较依赖人力,为协作机器人的渗透提供了更多机会。
在未来的发展中,工业机器人将向智能化、柔性化和平台化方向发展。
智能化是工业机器人的必然趋势。伺服、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的智能化与外部智能化产品的结合与应用,将共同推动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对于外部智能化,主要通过外置设备进行多维度、多场景的数据采集及分析,然后进行智能决策,进而驱动工业机器人的执行,如视觉检测和视觉定位。对于内部智能化,核心零部件本身走向智能化,伺服驱动器和控制器的算法趋于智能化,同时工业机器人自身运转状态的监测更加全面,控制更加精细化,自身数据的监测与控制器形成良性互补,共同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化。
柔性生产是工业机器人助力柔性制造的主要方向。工业机器人的功能多样性提升、交互协作门槛降低将促进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柔性,进而提升生产产线的柔性。工业机器人助力柔性生产主要集中在生产制造环节和装配环节,旨在满足同一产线生产产品品类、产品款式、产品尺寸多样化的能力。关键在于实现位置、功能场景、交互与编程的灵活性。位置可变减少重复配置,降低产线变更成本;功能场景可变使得不同位置实现不同功能,增加产线各环节灵活部署的能力;交互及编程门槛降低,主要是降低功能场景的开发难度与周期。
平台化是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意味着本体及其配件的硬件和软件将趋于标准化和通用化,应用解决方案核心能力也将通用化。工业机器人将向PC和手机一样趋于平台化,具有高效编程、快速部署、灵活应用和降低成本等特点。然而,平台化过程中仍有一些挑战需要克服。工业机器人市场是为了提升应用专业性、降低应用开发和使用门槛。然而,工业领域应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需要克服,标准化准则需要建立。目前头部玩家在平台化中能获得什么,也是需要正视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发展。未来,智能化、柔性化和平台化将是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的加速升级,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将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为制造业的进步和转型升级贡献更多力量。
关键词:
机器人,工业,智能化,领域,应用,工业机器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