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机器人缺什么?
发布时间:
2018-08-08
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广阔的机器人应用市场,再加上政策的支持,给中国机器人产业插上了腾飞的市场。但是与机器人的快速发展相比,工业机器人人才情况却不容乐观。
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广阔的机器人应用市场,再加上政策的支持,给中国机器人产业插上了腾飞的市场。但是与机器人的快速发展相比,工业机器人人才情况却不容乐观。
作为一种高科技集成装备,工业机器人对专业人才有着多层次的需求,主要分为研发工程师、系统设计与应用工程师、调试工程师和操作及维护人员四个层次。一般来说,掌握技术核心知识的研发工程师主要分布在工业机器人研发企业和生产企业的研发部门,推动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而工业机器人应用企业和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则需要大量调试工程师和操作及维护人员,工作在生产一线,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简单细微的调整,同时工业机器人研发与生产企业也需要大量的培训技师及懂一定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而在这其中,基础的操作及维护人员、掌握基本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的调试工程师和更高层次的应用工程师需求量都非常大。
据了解,现在在高校中从事机器人领域教学和研究的专家,年龄大概在50岁左右,其中有不少来自机械学科,但是在过去,机械行业比较萧条,知识体系也比较陈旧。这些专家所研究的在应用上会遭遇到不少困难。而那些一直接受新知识的学者,因为资历原因,还不能够大展拳脚。再加上工业机器人的过快发展,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有一定的滞后,无法为企业输送这么多的人才。
为解决这一状况,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工科”的提出,也是为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工业机器人的人才培养,高校是首位。高校在培养人才时,不仅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践。机器人课堂不再只是了解原理,而要更多地去操作,去实践探索,真正实现机器人走进课题,走近学生的心中。除了高校教育之外,一些企业也展开多样的机器人培训,以期能够培养更多人才。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必须的。
机器人人才的培养之路还有很长,需要不断探索尝试,在实践中找到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将需要更多的人才助力科技,走向智能新时代!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缺什么
相关新闻